序号 | 申请人 | 课题名称 | 申请单位 | 起止时间 |
---|---|---|---|---|
1 | 林秀斌 | 东海中生代末期是否存在外来块体拼贴:来自华南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制约 | 浙江大学 | 2018-2019 |
2 | 陈 升 | 热液羽状流在海底热液活动中的指示-以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为例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2018-2019 |
3 | 刘玉良 | 多波束海底测深的超波束锐化及快速算法研究 | 浙江海洋大学 | 2018-2019 |
4 | 张伙带 | 南海南部陆坡麻坑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2018-2019 |
5 | 李付成 | 俯冲拖曳导致大陆岩石圈张破裂过程的动力学模拟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7-2018 |
6 | 冯志涛 | 适用于极地海底热流调查的高精度低温段泥温传感器技术研究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 2017-2018 |
7 | 李 佩 | Vema岩石圈地幔的含水性: 来自中大西洋洋中脊深海橄榄岩的研究 | 浙江大学 | 2017-2018 |
8 | 邱文弦 | 海洋地质特征对海域划界的影响效力分析及对我国海域维权的作用研究 | 浙江大学法学院 | 2016-2017 |
9 | 刘俊 | 台西南盆地及邻区沉积基底特征及莫霍面构造形态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2016-2017 |
10 | 贾立双 | 海底沉积物孔隙水原位循环采集技术研究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 2016-2017 |
11 | 饶刚 | 东非莫桑比克基林巴地堑活动正断层空间展布及构造活动性定量研究 |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2016-2017 |
12 | 刘伟 |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中的亚轨道周期特征研究 | 石家庄经济学院 资源学院 | 2015-2016 |
13 | 黄鑫 | 南大西洋洋中脊海底沉积物有机质地球化学研究 | 广东海洋大学 | 2015-2016 |
14 | 曾信 | 微型海底热流长期观测单元研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5-2016 |
15 | 张佳政 | 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49°39′E)微震活动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5-2016 |
16 | 曹令敏 | 菲律宾海板块北缘深部成像与俯冲动力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4-2015 |
17 | 黄海波 | 南海西南次海盆北部陆缘OBS天然地震观测与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4-2015 |
18 | 姬莉莉 | 海洋中尺度现象对深水区地震成像的影响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2014-2015 |
19 | 吕川川 | 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过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2014-2015 |
20 | 廖远涛 | 东赤道太平洋Cocos洋脊晚新近纪沉积过程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14-2015 |
21 | 秦志亮 | 水合物分解对白云海底滑坡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 | 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 | 2014-2015 |
22 | 王彦林 | 南沙郑和群礁海域洋陆边界处下构造层形成时代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2-2013 |
23 | 张云帆 | 南海西南次海盆形态与演化的物理模拟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2-2013 |
24 | 邸鹏飞 | 莺歌海岭头岬近岸海底冷泉渗漏系统流体活动特征与规律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2-2013 |
25 | 刘秀娟 | 淤长型潮滩沉积体系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海洋系 | 2012-2013 |
26 | 李 琦 | 冲绳海槽西南部沉积地质特征及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控制作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 2012-2013 |
27 | 卞光浪 | 海底目标磁测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 大连海军试验基地指控中心 | 2012-2013 |
28 | 宋 洋 | 南海南部边缘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2011-2012 |
29 | 刘 俊 |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地层沉积相分析及其构造演化研究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2011-2012 |
30 | 张翠梅 | 琼东南盆地早/晚渐新世构造变革界面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11-2012 |
31 | 周晓静 | 东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来源与输运趋势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2010-2011 |
32 | 李凯锋 | 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在海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海洋测绘研究所 | 2010-2011 |
33 | 李 琦 |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地层框架与岩相古地理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2010-2011 |
34 | 邹大鹏 | 南海海底沉积物声谱特性的研究 | 广州工业大学 | 2009-2010 |
35 | 倪玉根 |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富集区海底沟谷系统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2009-2010 |
36 | 夏少红 | 南海北部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09-2010 |
37 | 佟殿军 | 板块汇聚背景下伸展型盆地裂后期幕式快速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以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为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09-2010 |
38 | 李祥权 | 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陆架陆坡体系深水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09-2010 |
39 | 林秀斌 | 中新世中国古气候调整事件的海陆对比研究 |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2009-2010 |
40 | 陈敏 | 二氧化碳水合物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08-2009 |
41 | 姜涛 | 日本南海海槽重力流沉积水动力学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08-2009 |
42 | 李红星 | 粘弹各向异性海底介质地震波传播研究 | 华东理工大学 | 2008-2009 |
43 | 程先琼 | 南海海盆及周边地区岩石圈/软流圈结构研究 | 成都理工大学 | 2008-2009 |
44 | 肖军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层序地层研究及油气勘探目标预测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2008-2009 |
45 | 赵俐红 | 印度洋洋中脊处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 山东科技大学 | 2007-2009 |
46 | 赵明辉 | 运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数据研究横波速度结构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2007-2009 |
47 | 张成 | 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阶地沉积物释光测年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2007-2009 |
48 | 吕万军 | 沉积物中水合物形成过程及盐度异常效应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2007-2009 |
49 | 王东 | 海底天然水合物声学特性和理论研究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2006-2008 |
50 | 阳凡林 | 多波束勘测数据的精细处理方法研究 | 山东科技大学 | 2006-2008 |
51 | 牛向龙 | 冲绳海槽海底黑烟囱微生物化石对比研究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2006-2008 |
52 | 孙国胜 | 冲绳海槽热水黑烟囱元素地球化学分带及其机制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2004-2006 |
53 | 叶芳 | 起伏海底条件下地震波的精确数值模拟研究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2004-2006 |
54 | 王永红 | 长江河口南支涨落潮槽沉积特性及其动力机制 | 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系 | 2004-2006 |
55 | 顾海峰 | 南海百年来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对环境的响应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2003-2005 |
56 | 何 青 | 南海沉积物中生源和矿物碎屑组分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3-2005 |
57 | 孟 翊 | 南海沉积物中生源和矿物碎屑组分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 2003-2005 |
58 | 贾丽,张玉兰 | 东海北部陆缘地区晚第四纪沉积与环境研究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 2003-2005 |
59 | 洪雪晴 | 利用有孔虫建立高分辨率海平面变化标尺 |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 2002-2004 |
60 | 支崇远 | 东海南部陆缘(福建段)晚第四纪硅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 2002-2004 |
61 | 王家生 |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的沉积物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 | 2002-2004 |
62 | 付永涛 | 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计算 | 中科院海洋所 | 2002-2004 |
63 | 张世晖 | 冲绳海槽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 | 2002-2004 |
64 | 张敏斌,张玉兰 | 长江口地区晚第四纪沉积高分辨率孢粉、藻类与海陆相互作用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 2001-2003 |
65 | 吴时国 | 钱洲海岭俯冲带的沉积学研究 | 中科院青岛海洋所 | 2001-2003 |
66 | 杨群慧 | 南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 2001-2003 |
67 | 朱岩 | 东海沿海赤潮历史的地层学记录研究 | 浙江大学理学院 | 2001-2003 |
68 | 朱琰 | 东南沿海全新世海滩岩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 浙江大学地科系 | 2000-2001 |
69 | 周祖翼 |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研究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 2000-2001 |
70 | 张培志 | 有机质对金属结核中铜、钴、镍、锌富集的影响 | 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化工系 | 2000-2001 |
71 | 卢冰 | 重建北极二万年以来海气CO2分压的变化历史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2000-2001 |
72 | 宋海斌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反演研究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99-2000 |
73 | 张卫东 |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及沿岸地区古环境演变的研究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 1999-2000 |
74 | 朱晓东 | 江浙沿海海底沉积物中有孔虫揭示海洋污染史研究 |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 | 1999-2001 |
75 | 陈荣华 | 近十年来月际和年际的尺度沉积物捕获器中的季风信号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1999-2001 |
76 | 陈建芳 | “分子古温度计”U37K温度估算的可靠性研究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1999-2000 |
77 | 方圣辉 | 分形理论在海底地形地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遥感实验室 | 1999-2000 |